(英)夏丽森 跨越文化的园林:《敦巴顿橡树园中国园林文集》
《敦巴顿橡树园中国园林文集》
The Dumbarton Oaks Anthology of Chinese Garden Literature
Alison Hardie, Duncan M. Campbell 编
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 出版
2020年3月
ISBN 978-0884024651
定价:$70.00
购买链接:https://www.hup.harvard.edu/catalog.php?isbn=9780884024651
跨越文化的园林:《敦巴顿橡树园中国园林文集》
Gardens Across Cultures: The Dumbarton Oaks Anthology of Chinese Garden Literature
(英)夏丽森
(GBR) Alison Hardie
夏丽森
作者简介
英国苏格兰人,中国园林史学者,英国利兹大学中文系研究员,Sussex大学艺术史博士,牛津大学古希腊文与拉丁文学士,爱丁堡大学中文学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园林史、明清社会文化史。20世纪80年代首次将明代园林理论家计成名著《园冶》全译为英文,该书于2017年被列为“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5部中国文化作品译著之一。80年代后主要从事中国园林史研究,在西方和中国期刊上发表大量文章。2010—2016年任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风景园林学顾问兼高级委员,主编并部分翻译《敦巴顿橡树园中国园林文集》。
本文稿由上海交通大学莫非老师为《风景园林》杂志社邀请夏丽森女士撰文。
2020年3月初,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①(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出版了一部特殊的书籍,名为《敦巴顿橡树园中国园林文集》(The Dumbarton Oaks Anthology of Chinese Garden Literature,下文简称《中国园林文集》)。该书共750页,包括大约250篇文章和诗词的英译文,从周代的《诗经》到1988年钱定一写的有关苏州沧浪亭的重修记载,是第一个全面的英译文文集,涵盖了超过2000年的中国园林和景观方面的诗文。项目非常庞大,用了20多年的时间来完成,历经包括笔者(夏丽森)在内的共3任编辑。
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主楼
© 夏丽森
出版意义
《中国园林文集》出版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给英语读者提供中国从古代一直到清代的有关园林的关键文献,让风景园林爱好者、学生和学者了解中国极其丰富的园林文化。为了更全面地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园林文集》的卷首和每一章的篇首都有一篇介绍文章来概括阐述中国园林的前沿观点。
《中国园林文集》的卷首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另一方面也是为中国的风景园林学者提供方便。目前有很多中国学者或在国外的学术机构教书,或在国内为国外的英语学刊撰写文章。要解释传统中国园林文化就需要经常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司马光的《独乐园记》或乾隆帝的《圆明园后记》),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者来说,把古文翻译成流利和自然的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了这本文集就能找到关键文学作品的可靠又流畅的英译本。
出版历史
《中国园林文集》的出版历史比较特殊和曲折。文集的最早创造者(第一任编辑)为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冯仕达(Stanislaus Fung)。早在1999年,冯先生就提出了这个想法,并得到了哈佛大学中文系包弼德(Peter Bol)教授和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园林研究部Michel Conan主任的支持,他们联系了一些研究中国园林和景观并翻译过前人从未翻译的中文古代资料英译本的西方学者,并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橡树园和哈佛大学组织了一系列小型学术座谈会。但由于成员较忙,经过几年后,项目没有继续进展。
书中插图页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直到2010年左右,时任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园林研究部顾问委员会委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文教授宣立敦(Richard E. Strassberg)提出恢复该项目。宣立敦教授是原来参加座谈会的翻译者之一,也是橡树园2016年出版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Thirty-Six Views: The Kangxi Emperor’s Mountain Estate in Poetry and Prints)的翻译者。宣教授的提议得到了时任园林研究部主任John Beardsley和橡树园研究所主任Jan Ziolkowski的支持,并邀请一位早期翻译者——新西兰学者Duncan M. Campbell,以橡树园研究员身份开始编写《中国园林文集》。
20多年来关于中国园林的部分译著
© 赵纪军
文集结构
Campbell博士搭建了《中国园林文集》的结构,将原来规模庞大的文稿缩小到可出版的长短,同时新增了一些新的英译本,并写了部分介绍文章。Campbell博士后来被聘为加州汉廷顿图书馆、美术馆和植物园(Huntington Library, Art Museum, and Botanical Gardens)中国园林流芳园的负责人,开始忙于新职务,《中国园林文集》的进展因此再次停顿了。这时候,笔者接替宣立敦教授为园林部顾问委员会委员,并不再担任英国利兹大学中文高级讲师,笔者亦为《中国园林文集》早期的译者之一。于橡树园工作4个月之后,回国继续在家完成编辑工作,包括将文集结构稍微改变,对内容做一些实质性的更改,编写大部分介绍文章,并汇编词汇表。经过很多学者20多年的共同努力,共750页的《中国园林文集》于2020年3月终于得以出版。
《中国园林文集》的核心内容为9个章节,按时间、题目顺序排列。
第一章:早期园林传统
Early garden traditions
第二章:唐代园林
Gardens of the Tang Dynasty
第三章:芳花奇石
Rocks and flora
第四章:宋代园林
Gardens of the Song Dynasty
第五章:一方园林沧桑:沧浪亭
Following the fortunes of a single site: Canglang Pavilion
第六章:明代私人园林
Private gardens of the Ming Dynasty
第七章:心中的园林(园林理论、小说和幻想里的园林)
Gardens of the mind (garden theory, imaginary gardens)
第八章:清代园林
Gardens of the Qing Dynasty
第九章:山水与园林(泰山、西湖)
Landscape into garden, garden into landscape (Mount Tai and West Lake)
《中国园林文集》部分目录页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其中,第一、二、四、六、八章按时间排序,第三、五、七、九章按题目排序。所选择的文献不局限于传统园记,还有诗词、信件、笔记等不同类型的文献,都能够反映历代中国人对园林、景观的传统想法和见解。
书中卷首有编者序言、每个章节有讨论有关文献的历史、文化和专题背景的介绍文章、每一篇或每一组文献配有作者和译者的有关资料的标题。书后有帮助西方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信息,如古代中国姓名字号传统的简介和记录年、月、日、时的干支系统简介。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汇表:其主要内容为植物名词(中、英文和学名)、人名(以姓名排列,加字和/或号)、园名、园中建筑名等。至于书中插图,经过编辑与出版部多次讨论,最后决定将敦巴顿橡树研究所所藏《南巡盛典》善本的版画当作《中国园林文集》里的插图和封面设计,给予该文集美丽优雅的设计效果。
文集中插图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每个章节的介绍文章主要由笔者撰写,有的还采用一些译者早期为《中国园林文集》写的解释性的文章,例如在第二章(唐代园林)就使用美国圣母大学杨晓山教授写的内容,第四章(宋代园林)就是基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奚如谷(Stephen H. West)教授写的文章,第五章(一方园林沧桑)完全由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许亦农教授撰写,3位教授都是早期的文集译者。
基于奚如谷(Stephen H. West)教授的文章写的第四章(宋代园林)的介绍文章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文集内容
《中国园林文集》最终的内容与原来所设想的不一样。最初想法是只发表当时参加座谈会的译者的英译本并加上详细的注解和长篇解释性文章,但后来内容扩大了许多,加进了不少难找或已绝版的英译本。并采纳一位书评者的建设性的建议,增加了女性所写的有关园林的文学作品,因时间问题,其摘自已出版的文集里。项目早期译者提供的译文为文集的基础,虽然因时间拖延,到文集编完时,部分译文已在别的刊物上发表。除此之外,再加上重要文献已出版的译文,这是Campbell博士的关键决定,考虑到一些重要文献英译本已在难找或绝版的刊物上发表过,现在读者不容易看到,还有的文献虽然好找但是不可或缺,因此一定要包括进去。有的译文是后来专门为此文集新翻译(大部分由Campbell博士或笔者翻译的),比如笔者翻译元代杜仁杰《东平张宣慰登泰山记略》是为了让有关泰山的文献更丰富【原文和法语译文刊登在法国汉学家沙畹(Édouard Chavannes)于1910年所撰写的《泰山:中国民间宗教专著》(Le T'ai Chan, 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
除了中英译文之外还有极少数原文为英语或法语的文章,其中有18世纪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描写皇家园林的信件(使用1752年出版的英译文)和19世纪描写岭南园林的作品。因为早期描写岭南园林的园记很少,为了不排除对18、19世纪欧美园艺很有影响的岭南园林,只好利用非中国人写的文章。
文集中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描写皇家园林的信件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1752年出版的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描写皇家园林的信件的英译文
© 赵纪军
19世纪描写岭南园林的作品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中国园林文集》里的翻译文献的选择取决于“园林文学”的定义,而对“园林文学”这个概念进行定义很难。我们在《中国园林文集》里对其的定义极其广泛,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不一定与园林直接有关但对历代园林文化很有影响的文献,例如《论语》里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世说新语》里王徽之以“何可一日无此君”表示对竹子的欣赏、陶潜《归去来兮辞》等;
有关园林、植物、奇石的各种所谓“学术性”或“技术性”的作品,例如杜绾《云林石谱》、戴凯之《竹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计成《园冶》等;
各种有关园林、植物、奇石的诗词,例如韦庄《寄园林主人》、司马光《独乐园七咏》、管道昇《修竹赋》、阮大铖《计无否理石兼阅其诗》等;
符合“园记”传统理解的作品,例如白居易《草堂记》、宋徽宗《艮岳记》、苏舜钦《沧浪亭记》、郑元勋《影园自记》等,其中包括一些在地方志里而不在作者文集里出现的文献,例如王世贞《潘氏豫园记》,和完全是幻想的园记,例如刘士龙《乌有园记》;
古代园林设计师的传记,例如陈所蕴《张山人卧石传》等。
书中部分翻译文献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翻译原则
按原来计划,每次有人名、园名等名词出现,就要加上汉字。后来发现这样会影响不懂汉语的读者的顺利阅读。因此只保留作者姓名和作品标题的汉字,其他汉字都在词汇表里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里提到人名就经常用字或号,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很容易引起误会,在译文里要用人的姓名或者字号,不同译者有不同意见,因此文集里的译文这方面不一致。并且按原计划,要尽量保证注意专业词汇(如植物名词、建筑类别,园林命名等)在全书的一致性,但一旦决定将已发表过的译文包括进去,一致性就达不到了,尤其是植物名词很难保证一致,因古代作家没有“学名”这个概念,一般并不注意名词“准确”与否。总的来说,文集里译文的风格各不相同。
文集中专业词汇部分中英对应表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有争议的章节
文集第九章(山水与园林)恐怕是《中国园林文集》最特别且最可能引起争议的章节。第二任编辑Campbell博士的安排是将第八章界题材定为清代私人园林,而第九章题目为“权力景观”(Landscapes of power),题材为清代皇室园林和杭州西湖。第三任编辑觉得撰写有说服力的介绍文章很难,与其讨论“权力景观”不如探讨“园林”和“山水”这2种概念在历代如何互相影响。因此在第八章将清代皇室园林与私人园林合并(这样做也有它内在的逻辑,因为清代皇室园林很明显受私人园林的影响),而利用西湖和泰山来作为案例来分析山水、园林之间的互动发展。
文集中关于西湖的文献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为什么选择这2种案例呢?西湖有双重意义:即是包括不同园林在内的和对园林设计有深刻影响的设计景观(designed landscape),同时又是杭州地区控制洪水和灌溉的管理景观(managed landscape)。
笔者认为选择西湖的理由较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要选择泰山就没有西湖那么清楚明了。有人会提问:为什么选择泰山而不选择如庐山或黄山这样被广泛承认为“景观”的名山?这问题有3个方面的回答。第一个回答最实际:面对这个问题时,出版时间已经很紧张,没有时间征求新的译文,所以要考虑哪个景观地区英译文献最丰富。第二个回答就比较简单:庐山作为“名山”的历史大概从4世纪慧远大师的东林寺和唐代李渤的白鹿洞开始,而黄山作为“名山”的历史实际上从明代(或者最早从宋代)才开始,2座名山在文献上的历史远远没有泰山悠久。第三点则是泰山的意义不局限于“名山”而是神圣的五岳之一,可以说人们对泰山的态度反映其对宇宙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比庐山或黄山有更广泛的意义。
文集中泰山插图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文集中关于泰山的文献
© 敦巴顿橡树研究所
泰山与园林的联系没有西湖明显,但通过几百或几千年的演变变成了一种设计景观。泰山的神圣气氛类似于园林精神内涵,而泰山的历史特色(例如秦汉代的铭文)类似于园林中所见到的匾额、 对联等等。有关泰山的文献由《书经》[19世纪苏格兰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翻译]到清代席佩兰写的诗《晓行观日出》(罗郁正翻译),而有关西湖的文献由白居易的《春题:湖上》(威尔士汉学家葛瑞汉[A.C. Graham]翻译)到秋瑾的同事徐自华清末写的诗《偕璿卿妹[秋瑾]游西湖感作》(方秀洁翻译)。这个章节有抛砖引玉的意义,希望专家们会提出对山水和园林相互影响更深入的看法。
展望
《中国园林文集》的编辑和译者经过20多年时间的努力,希望文集能为中外园林学者和爱好者的相互了解做出贡献。当然每个读者会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可能会提出文集中缺少某些必不可少的文献,或某篇文章的翻译不够准确流利,或诸如此类的批评意见。这也是很自然、很积极的事情,希望将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书籍出现。在中国的同事们可以考虑是否要将一些有关中国园林的现代文章翻成英文,以文集形式发表,或者将有关欧洲园林的英语(或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文献翻成汉语,出一部《欧洲园林文集》,这样肯定会促进相互理解和文化沟通。
① 敦巴顿橡树园研究所(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是哈佛大学设立在华盛顿的专业研究所,其3类研究专长分别为拜占庭研究(Byzantine Studies)、早期美洲研究(Pre-Columbian Studies)、风景园林研究(Garden and Landscape Studies)。主楼为1801年所建的房屋,1920年由富有的艺术收藏家Bliss夫妇购买,1940年赠送给Bliss先生母校哈佛大学。自此之后作为研究所和图书馆使用,另外有博物馆和橡树园风景花园每天下午供公众参观。壮观美丽的橡树园风景花园由美国著名园林设计师比阿特丽克斯·法兰德(Beatrix Farrand)于20世纪20年代所设计。
敦巴顿橡树园风景花园
© 莫非
橡树园园林研究部早期主要研究欧美园林学,目前亦重视包括中国、穆斯林国家、非洲等在内的非西方园林传统。图书馆现藏有丰富的中文资料,包括善本在内。园林研究部每年向4~5位学者颁发研究基金(Fellowship)。橡树园近20年资助的学者有不少研究中国园林或景观的中外人士。园林研究部亦每年发表出版物,如会议记录和“来自园林”(ex horto)翻译系列,《橡树园中国园林文集》就是此系列书籍之一。
敦巴顿橡树风景园林研究主页
© www.doaks.org/research/garden-landscape
微信编辑 王亚莺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